35歲凌先生上班途中騎車自摔,又被公車輾過,左手肘粉碎性骨折,左肩骨折,兩周後拆石膏,左臂完全不能動,原來臂叢神經受損,輾轉到中國附醫,透過顯微手術與個性化復健計畫,術後一年多,逐漸恢復感覺與動作,感謝醫療團隊讓他可以振臂重生。
中國附醫骨科部手外科暨顯微肢體重建科主任邱詠証表示,臂神經叢組成,主要由四條頸椎及一條胸椎神經根組成。這五條神經根,經過複雜的神經網絡交錯組合後,最終形成五大終末神經分支,負責支配上肢的所有功能及感覺。在台灣,臂叢神經損傷曾被視為醫學界的重大挑戰,讓許多因傷導致上肢功能嚴重受損而失能的病人,陷入生活困境。隨著對神經癒合的基礎研究、神經解剖的深入了解、影像診斷學的進步、神經修復材料的研發及手術方式、復健療程的改良,對於此類損傷,已有較清晰的治療方針。一旦發生臂神經叢損傷,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評估並制定治療計畫,早期手術治療能獲得更佳效果。
邱詠証說,一般病人接受治療後,上肢功能恢復的程度,取決於受傷程度、接受治療的時間及病患年齡,越年輕恢復效果越好,一般超過50歲後,神經修復效果明顯下降。而臂叢神經損傷可分為三類:第一類神經牽拉傷經過保守治療和 3-6 個月休息後,可恢復正常傳導功能。後兩者神經斷裂、神經撕脫則需要較複雜的神經移植或轉位手術,須及早介入手術治療,才能取得最佳效果。
邱詠証表示,過去這類損傷常被視為難以治癒的重症,病人因此失去對生活的信心。隨醫療技術進步,透過顯微手術與個性化復健計畫,有機會重拾健康與正常生活。中國附醫雙管齊下治療,修復神經受傷部分,加上周遭可做神經繞道的盡量引用,甚至肌肉移植補強,透過整合性神經修復,四年多來,協助二十多名上肢癱瘓患者,逐漸恢復。除了35歲凌先生,還有60歲客運司機和20歲大學生,現身說法,振臂展示手術後復健一年以上的成果,鼓勵類似遭遇的患者,別氣餒,把握受傷3至6個月黃金治療期,進行臂叢神經重建手術,逐漸恢復生活自理能力。(寇世菁報導)
本文引用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4%B8%AD%E9%86%AB%E5%A4%A7%E9%99%84%E9%86%AB%E8%87%82%E5%8F%A2%E7%A5%9E%E
離婚證人
結婚證人
板橋遺囑見證人
法拍屋